文学与影视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发布公告,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分别为《雪山大地》《宝水》《本巴》《千里江山图》《回响》,记者了解到,这些作品大部分已影视化,即将与观众见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学之美”滋养影视作品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将国人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巧妙融入叙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由唐诗浸染的绚丽画卷。影片中的48首唐诗与它们的创作者的故事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角,激活了观众关于唐风诗韵的记忆,也为现代人叩开了一扇领略“文学之美”的大门,如同片中高适所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从老舍的《茶馆》到巴金的《家》,从《人世间》到《繁花》,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成为重要的创作风口。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一直有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传统,近年来这一传统被重新发现,并发扬光大。影视圈从流行根据网文改编,到开始重新热衷严肃文学改编。
“文学之美”是影视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支撑,不仅带来宏大立意和意韵深远,还提供扎实的人物塑造以及丰富的生活细节,与观众产生共鸣,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从文学中汲取养分,同时也借鉴文学的叙事手法和创意策略。
2022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达成战略合作,加强重大项目合作,共同开展重点作品选题策划和交流,探索建立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创作规划组织模式,加强创作生产各方面、各环节协调联动,推动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生产,进一步促进优秀文学作品向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等形式转化。
近年来,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同样让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茅奖作品不断呈现出良好的影视化效果。再比如麦家小说《暗算》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被改编成脍炙人口的同名电视剧作品,由柳云龙、王宝强、陈数等主演,开创中国谍战剧的先河。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获得口碑与收视双赢,创下央视近5年电视剧平均收视新高,成为优秀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精品好剧的又一成功案例。不仅作家梁晓声原作大卖,甚至带火了其中的诗歌《北陀寺的风》,写出了人世间的沧桑与禅意,更好助力剧情进一步发展。
但也要注意到,改编经典文学作品也意味着挑战十足。在作家麦家看来,小说中出彩的东西,比如文学的语言、繁复的意境,影视往往是表达不了的,只有“挨刀”了;另外一个层面,如果电影不能对小说的关键情节、最后的谜底作合理巧妙地改编,等于是让观众看一场预先知道结局的球赛,这在商业上是大忌。如何达到最佳平衡,《人世间》《暗算》等作提供了成功案例。
茅奖作品多被影视化“锁定”
目前来看,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人世间》《牵风记》《北上》《主角》《应物兄》5部获奖作品中,除了著名作家徐怀中的《牵风记》,其他几部作品都已影视化。
其中,《人世间》等作品在获奖之前就被影视改编“锁定”。改编自徐则臣茅奖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北上》也正在制作中。
本届茅奖作品也大部分已影视化,甚至有的已经播出。
改编自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东西同名小说电视剧《回响》,已经于2023年3月在爱奇艺独播。该剧由冯小刚执导,宋佳、王阳领衔主演,包贝尔、吴优、朱雨辰主演,董洁、啜妮、侯雯元、刘冠麟、刘凯、常仕欣联合主演,张国立、徐帆、张嘉益、黄轩友情客串,该剧讲述了女警冉咚咚在侦查一桩情感凶案的同时,也陷入自身婚姻的迷局,并在逆境中与谜案、伴侣、个人心理展开多重博弈的故事。
根据著名作家孙甘露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谍战剧《千里江山图》,于2023年6月发布首张海报,该剧由王倦、金海曙担任编剧,以革命历史为背景,描绘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涉及的“看不到的战线”,呈现出一个无畏牺牲的英雄故事,填补了历史空白。
在今年举行的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有18部文学作品入围“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单元,被认为有望获影视化开发。其中,作家刘亮程创作的长篇小说《本巴》就在其列,该书自出版以来,销量和口碑获得双丰收。
此外,作家葛亮创作的《燕食记》这次也提名茅奖。该作讲述饮食文化脉络:岭南百年老字号同钦楼盛传将在年底结业,一帮老伙计力挽狂澜,盘下店面,同钦楼已退休的主厨荣贻生师傅,道出个中缘由……小说沿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见证辛亥革命以来,粤港经历的时代风云兴变,笔触深入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从商贾政客、革命志士、钟鼎之族、行会巨头等传奇人物到市井民生,生动描摹出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
葛亮继长篇小说《朱雀》《北鸢》之后,通过展现岭南饮食文化,勾勒出百年粤港史,该作曾入选“2022年度中国好书”等文学权威榜单,其影视化改编引发关注。此前在腾讯视频2023年影视年度片单发布会上官宣启动影视化,并现场发布了首版概念海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