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搜狐健康
(资料图)
作者 | 江门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 邹伟强
编辑 | 李冬梅
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11日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这一天正是帕金森病的发现者—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其症状表现为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缓慢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最早系统描述这种疾病的是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
帕金森病是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著名人物如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拳王阿里等都饱受帕金森病的困扰。公开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7%,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据估计,我国目前帕金森病患者人数近300万,约占全球患病人数的50%。近年来,帕金森病并非中老年人的专属,发病呈年轻化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可能成为帕金森病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
早发现,早治疗,尽量缓解病情发展,是现在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手段。如何在临床症状前尽早的发现帕金森病,对于帕金森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在众多影像检查中,核医学PET/CT(MR)作为一种结合功能和解剖的影像学方法,一次检查可以同时获得脑部结构和生理代谢功能的双重信息,对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18F-FDG PET/CT显像
与正常人群比较,帕金森病18F-FDG PET/CT显像的特征表现为双侧纹状体 ( 以壳核为明显 )、双侧小脑、双侧丘脑、双侧运动皮质的代谢增高,伴双侧前额叶和双侧后顶枕叶的代谢轻度降低。这些表现一般在运动症状异常前2年就已经出现。
18F-DOPA PET/CT显像
18F-DOPA的结合位点在帕金森病发病前6年就开始减少,18F-DOPA PET/CT显像最早能够在帕金森病发病前6年检测出来。18F-DOPA可以反映纹状体内突触前多巴胺能神经元代谢通路的活性。帕金森病的病理机制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神经元变性,患者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减少,其典型18F-DOPA PET/CT显像表现为壳核放射性分布显著性降低,尾状核放射性分布不均匀降低。
纹状体摄取DOPA的不同模式:健康人双侧壳核及尾状核代谢正常,结构正常,示踪剂的生理分布对称(a);左侧壳核后部的单侧摄取减低(b),双侧壳核和右侧尾状核的轻度摄取减低(c);双侧壳核和右侧尾状核的中度摄取减低(d)。
11C-CFT DAT(多巴胺受体)PET/CT显像
研究表明,DAT的结合位点在帕金森病发病前13年检测到数量的减少,也就是说11C-CFT DAT PET/CT显像最早在帕金森病发病前13年能检测出来。
D6-[18F]AV133 PET/CT显像
PET显像剂D6-[18F]AV133是一种新型正电子显像剂,与II型囊泡单胺转运蛋白(VMAT2)高特异性结合,实时动态显示脑内VMAT2含量变化情况,可用于帕金森病特别是临床症状出现前的早期诊断。
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与多巴胺转运蛋白(Dopamine transporter,DAT)和II型囊泡单胺转运蛋白(VMAT2)的缺失程度有密切关系。对数年的散发性PD患者进行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在帕金森发病前17年,VMAT2的结合位点就会减少,DAT的结合位点在发病前13年才检测到数量的减少,F-DOPA的结合位点在发病前6年才发生减少。
PET/CT与PET显像剂D6-[18F]AV133分子探针相结合,最早能提前17年发现帕金森病,对于帕金森病的早期防止具有重要意义。
PET显像图像表明:健康人双侧壳核及尾状核代谢正常,结构正常;而PD患者双侧壳核及尾状核代谢对称性减低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视化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为疾病的准确诊疗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依据。借助核医学PET/CT(MR)分子影像技术和新型、特殊示踪剂的研发,必将有力地帮助临床医生“看见”帕金森病!